職業倦怠,又稱工作低潮、工作倦怠、職業枯竭,指個體在經受較大工作壓力后產生的心理疲勞與情緒低迷的狀態,來自于英文Job Burnout,嚴重的職業倦怠被稱為職業衰竭、職業枯竭。目前,醫院里醫務人員職業倦怠現象已經相當普遍,主要表現為身心俱疲,缺乏工作熱情,對學術研究和新技術開展缺乏積極性,對醫院的前途與命運的關注度下降,不愿與病人甚至不愿與同事做過多的溝通與交流,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麻木性”。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癥患者稱之為“企業睡人”,借用一下這個概念,我們也可以把醫務人員職業倦怠的重癥者稱為“醫院睡人”。那么,造成醫務人員職業倦怠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長期超負荷工作壓力?!董h球時報—生命時報》曾與丁香園網站進行了一次關于醫生生存狀況的網絡調查, 同時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南京、西安、成都8個城市19家醫院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2183名醫生中,近八成人每天工作8—12小時,67%的人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83%的醫生稱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癥;37%的人周圍有同事猝死??梢?,醫生的健康狀況已然拉響了“警報”。 調查中,當問到“平均每個工作日在單位的時間”時,僅5.8%的醫生選擇了“少于8小時”,工作8—12小時的人占77.8%,16.4%的人甚至超過12小時;此外,49.2%的人每隔4—5天就要上一個夜班,76.1%的人中午休息不超過半個小時;80%的人工作中頂多只有10分鐘的時間休息。此外,參與調查的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其中,18%的人曾連續工作48小時以上。在工作時間能喝上一杯水或根本沒時間喝水的醫生占80%,96%的醫生曾在工作中憋過尿;而中午不能按點吃飯或只能飛快吃飯的醫生占到了83%。如此大的工作強度,直接導致相當一部分醫生難有個人生活,雙休日、黃金周等休息時間也多半“鋪”在了工作上。調查顯示,近一半人“工作日平均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不足兩小時,超過4小時的僅7%;近90%的人“每個月和朋友在一起的時間”少于2天。同時,僅3%的醫生能休夠“雙休日”;不足1%的人休滿過7天的“黃金周”,60%的人甚至休息不了3天;超過50%的人從未享受過年假。只有3%的醫生平時能進行有規律的健身。醫生們最大的煩惱按占比依次是:醫患關系28%,收入問題23%,自身發展的前景18% ,沒有享受生活的時間15%,工作壓力12%,身體每況愈下3%,家庭關系1%??梢钥闯?,醫生不僅要承擔巨大的工作壓力,還要面對隨時而來的醫療糾紛,各種復雜的矛盾使醫生總是處于多難的困境中,常常感覺無所適從。
二是作為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所給醫務人員造成的情感壓力。有一位醫生說:“我的情緒狀態永遠只有一種,那就是郁悶?!边@位醫生所說的話我是完全理解的。病人生了病以后,不僅僅是軀體有了疾病,慢慢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特別是患了慢性病的病人和一些惡性疾病病人,患病幾乎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正如一位腫瘤病人所言:“我要么在醫院,要么就在去醫院的路上?!被疾〉娜丝隙ㄊ切那椴缓?、容易發脾氣,渴望有渠道能夠發泄。如果醫生的服務稍有欠缺,那么就會成為病人的“出氣筒”。長期為軀體和心理有疾患的病人服務,醫生的心理也會傾向于不健康。我們要求醫生要理解病人,體諒病人,但一名醫生如果長期處于“移情”狀態,把自己當做不良情感的回收站,那么時間久了,對醫生的情感就是一種傷害。過去我們要求醫生要視病人如親人,但事實上根本不可能做到,在要求醫生同情病人的時,同樣也要要求他們保持更多的理性。
三是競爭機制給醫務人員造成的壓力。許多醫院為了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提升服務質量,都引入了內部競爭機制,比如職稱晉升要和自己的業務技術水平、醫療服務質量、醫德醫風、門診量、管病人數、手術量、發表論文數、科研項目,甚至是個人經濟收入掛鉤,醫務人員除了要完成臨床工作外,還要完成大量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同時還要應付各種考試,一年下來,可以說忙得不可開交,讓他們倍感壓力。
四是來自病人及其家屬的壓力?,F在醫患糾紛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病人及其家屬對醫院及醫務人員的不信任,有的甚至還沒有看病就對醫生產生了懷疑,更有甚至帶著錄音筆和微型攝像機,醫生的處境可以說如履薄冰。
五是價值觀沖突。政府一再強調醫療衛生事業是社會公益事業,公立醫院要回歸公益性,但并未向醫院撥款,醫院要生存還得靠自己的經營所得,所以醫務人員一方面受得的要降低醫療費用、體現公益性的教育,但一方面是績效工資要與業務收入掛鉤,這種情況常常讓醫務人員顯得無所適從,處于兩難選擇之中,讓他們感到職業不再“神圣”。
針對以上問題,要想解決醫務人員的職業倦怠,關鍵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改變產生職業倦怠的應激源。目前造成醫務人員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是醫務人員普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工作壓力大,待遇低,可以說醫務人員是在多重壓力下從事著自己的職業。一種職業只有讓從業的人產生職業自豪感他才能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但現在醫務人員職業形象在公眾的評價并不是很高,醫務人員在人們心目中“圣潔的天使形象”也大打折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醫務人員本身的原因,但關鍵還是體制的原因,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從體制入手,讓醫務人員的工資待遇和個人的收入徹底脫鉤。另一方面要對醫務人員的工作量進行評估,讓他們承擔符合身心健康的適度工作量,按規定綜合性醫院的床護比應達到1:0.4,但目前全國的平均數是1:0.33,有的醫院比這個數還低。在大醫院醫生的工作負荷更重,很少有休閑時間和家人團聚的時間,長期情緒積壓得不到釋放不僅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而且影響了身心健康。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進行合理的定崗定編,通過核定工作量和工作時間來平衡醫務人員的工作、生活與學習,同時要給予他們合理的回報,讓他們感覺到付出就有回報,而且是在等價交換,這樣,醫務人員工作起來才會有積極性。
其次,醫院在管理中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不論是在目標管理、績效管理還是其它管理當中,都是注重引導,而不是一味的施壓,盡可能營造寬松和諧、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讓大家在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創造條件為員工提供人際交往機會,使他們的郁悶和煩惱得到及時的排解。同時要按照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人員建立不同的評價體系,滿足大多數醫務人員的工作成就感和職業自豪感。
再次,作為醫務人員本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認識到在現代社會只有作為才會有地位,要經常思考當我們評價不高時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只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我們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職業和社會的評價。如何才能有一個好的心態呢?就是要認清自我價值,掌握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預測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觀情緒是否影響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有無做好應激的積極準備?有了積極的自我認識,才能正視應激情境的客觀存在;才能勇于面對各種現象、準確地對待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針對性地對自己進行心理控制并盡量與周圍環境保持積極的平衡,成為自身行動的主人,從而避免遭受應激給自己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損傷;才能對可預見的應激,進行自我調整,主動設置緩沖區,提高自己的心理應付水平。(張英)